轉載來自:中國時報
(喬慧玲/台北報導)(95/09/11)
各國手語系統自成一格,3年後,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將在北市舉辦,來自世界不同國籍的聽障選手如何以手語交流?其實,手語界也有所謂「國際手語」,即便使用者國籍、文化不同,仍至少可明白其中20%的手勢,比一般人面對全然陌生的語言更具優勢。
聽奧會籌備處主任趙玉平表示,全球各國都有其手語系統,台灣手語教育起源自日本殖民時代,歷史已百年,因此台、日的手語有高達六成的相似度,韓國具同樣歷史背景,故台、日、韓3地聽障人士聚在一起,很快就可以明白對方手語意涵,比英語還國際化。
反觀和台灣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,自國民政府遷台後,和對岸的手語教育斷了聯繫,多年下來,大陸自行發展出一套手語系統,鄰近的香港也採用。趙玉平說,手語融入豐富的文化意涵,透過手語,可略窺該國的特有文化,十分有趣。舉例,受男尊女卑傳統觀念影響,台灣和日本的手語以舉起大拇指代表男性、小指代表女性。美國以戴帽子的動作表示男性,因美國男子平日習慣戴帽,雙手小指畫過臉頰意指女性,引申於以前女帽的帽帶。
大陸手語以摸腦勺的手勢表示男性,因男子好抹髮油,拉耳垂指女性,想當然耳,是衍自戴耳環。為求中立,國際手語禁摻雜任何文化意涵,因此男性以兩撇鬍子的手勢代替,女性就是「比胸部」。又如阿拉伯數字,台灣手語和早年算數的工具算盤有關,因此「5」的手勢並非一般常見的五根手指,而是大拇指橫比,聯想自撥算盤算到數字5時撥母珠的動作。
各國手語文法一樣,但有的手勢在某些國家有特定意涵,以前台灣表示「馬馬虎虎」是比中指,但這在歐美國家有不雅、罵人之意,才改為比食指。東方人情感較內斂,表達憤怒的手語,台日均類似頭上長角的動作,象徵氣到冒煙;美國手語是槌桌椅,國際手語是雙手掌自胸部往外翻,像是火山爆發般,感受更強烈。
趙玉平說,國際手語不好學,台灣手語和其約有二成近似度,學手語須循序漸進,先學本國手語為基礎,再學國際手語。籌備處將對志工施以120小時手語訓練,另,民眾也可前往小巨蛋參觀台灣聽障文化展覽會,進一步認識手語文化。
- Sep 20 Wed 2006 18:26
各國手語 各有奧妙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